jdl008

大连旧家具市场在哪里(大连二手家具旧货市场联系电话)

jdl008 室内家具 2024-09-08 13浏览 0

  

  ★

  寻人

  “那年·记忆”

  今年1月,大连现代博物馆推出“那年记忆”照片展,并在不久前与本报文化专刊部联合发起寻找当事人活动——“寻找‘那年记忆’老照片上的你”后,胡玉英先后接到了3个电话。第一个电话来自天百的老同事:“我看到一张照片,上面的人很像你,是不是啊?”朋友的弟弟也打来电话:“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谁照的吗?”接着,另一位老同事急着告诉她:“报社和博物馆在找你呢。”

  “那年·记忆”老照片上的“你”被找到的故事第三期,让我们跟着剪喜字的姑娘回到上世纪80年代,听听当年的婚庆故事……

  眼前60岁的她身姿挺拔,身着正红色八分袖呢大衣、黑色修身裤、黑色粗跟高跟鞋,颈间的丝巾打了个时尚的结。今年本命年的胡玉英就是这张老照片上剪喜字的售货员。上世纪80年代,在天津街百货大楼(以下简称“天百”)文化用品部纸张组工作期间,胡玉英先后荣膺5次大连市劳动模范、3次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。经胡玉英之手卖出的红喜字、大红纸,不知装点了多少新人的婚宴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婚庆习俗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痕迹。

  “那年·记忆”老照片上的“你”被找到的故事

  剪喜字的姑娘原来是“天百”的省级劳模

  

▲胡玉英讲述着对那个年代婚庆习俗的记忆。

幸福的红喜字

  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,胡玉英并没有印象。1979年10月,22岁的胡玉英进入“天百”工作时编着辫子,直到1984年结婚前,剪过两次短发。因此,她推断这张编着辫子的照片应该是剪短发前,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摄的。

  那时相机是稀罕物,一般家庭很少有,拍照片常常要郑重其事地去照相馆。照片中的两位顾客也是胡玉英的同事,这勾起了她的记忆。她隐约记得当时应该是需要有关“天百”服务场景的照片而特意拍的,所以找来了两位同事,其中一人恰好要为准备结婚的家人置办婚庆用品。照片中白底刺绣的红喜字是当时人们经常采购的婚庆用品。

  有时候顾客也像他们一样,希望我帮忙把红喜字剪下来,我都会满足他们的要求。

  胡玉英说。剪好的红喜字贴到玻璃上、门上,喜气洋洋的气氛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。

包喜糖的大红纸是婚庆必需品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“天百”文化用品部纸张组出售的大红纸、粉红纸是婚庆的必需品。那时没有现在的婚庆一条龙服务,更没有现成的喜糖礼包,筹备婚礼需要自己买纸买糖包好。六分钱一张的整开大红纸裁成六小张,每张正好包一个喜糖包。胡玉英帮顾客裁好,拿回去直接就可以动手包糖了。大红纸是婚礼喜糖包的首选,也有人更喜欢粉红纸。

  大红纸发脆,粉红纸软一点。

  根据婚宴人数不同,顾客购买的数量从8张、10张到10多张不等。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,大连人办婚礼仍然保持着买红纸包喜糖的习俗。

  剪喜字、裁红纸……除了对顾客有求必应,心灵手巧的胡玉英每周都会重新布置柜面,将橱窗里展示的笔记本或是摆成花、或是拼成字。1983年3月是全市文明礼貌月,工作量特别大,胡玉英没有在晚上7时前下过班,有时甚至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时。正常下班时间过后,胡玉英还要擦洗地面、柜台……

  不夸张地说玻璃都在放光,能照出人影来。

  1983年,胡玉英是“天百”收到表扬信最多的员工,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达上千封。

  1984年,胡玉英被评为大连市、辽宁省劳动模范。1989年,成为全国商业部劳动模范。在“天百”文化用品文化部超过10年的时间里,胡玉英先后荣膺5次大连市劳动模范、3次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。

▲本报记者采访胡玉英时,恰巧遇到辽宁电视台的记者,胡玉英的故事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。

  忆起旧事,胡玉英脸上几乎时时带着笑容。“同事们也同样在付出,可能因为我性格好、爱笑,所以得到的荣誉多。”

自己家里摆酒席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5月和10月也是结婚的旺季,筹备婚礼的新人们和现在一样忙并快乐着,方式却大不相同。“当年摆酒席可不上饭店,都是在自己家里。”胡玉英的丈夫陈华南说。家里地方小摆不下几桌,还要向邻居借房子、碗筷。亲戚朋友实在太多,有时还会白天摆一次,晚上再办一场。

  那时候,婚礼请的大都是“自己人”,有的工友也会提前来帮忙,大家一般都认识,唠起来可热乎了。

  在家里摆酒席,请厨师、想菜品、买原料都需要早早准备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筹备婚宴并不轻松,陈华南托人才买到了大“鸦片鱼”。这么多桌酒席,家里自然不够厨师施展,就需要在街上搭棚子。把大铁皮桶抠开就成了炉灶,煤炭、鼓风机都是必需品。

  那时已经“兴”婚车接新娘子了,好像有皇冠车,还有借单位面包车的。

  陈华南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,单位随礼大多是盆、镜子这样过日子需要的实物;个人随礼一般5元钱,讲究的用纸包一下,有的就直接给婚礼方了。

  至于结婚彩礼,最讲究的不过“三转一响”——“转”指的是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,“响”则是录音机。一张陈华南和胡玉英婚礼当天的照片上,他们身后的柜子上就摆放着单卡录音机。大连现代博物馆的资料显示,当时“三大件”的价格:上海牌全钢手表125元,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,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。其实,当时的月工资收入也不过几十元。后来“三大件”变成了电视机、电冰箱、洗衣机。

  结婚还需有“几铺几盖”——铺盖越多说明娘家家底越厚。“我们那时候都要有纯羊毛毯,后来又‘兴’的拉舍尔毛毯。”陈华南说。

  为婚礼购置的衣服通常也适合日常穿着。婚礼那天,陈华南身着蓝色中山装,胡玉英穿的是蓝西服。“当时没有穿得太鲜艳、太华丽的,整个婚礼就穿一套衣服。”胡玉英回忆。

生活换新颜

  他们的婚房11平方米,两家合厨,旱便在屋外五六米远。那时住房紧张,如陈华南和胡玉英这样有独立住房的新人是幸运的。和婚房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是“打家具”。据大连现代博物馆的资料,20世纪80年代大公街家具市场,位于原大连动物园(今中心裕景)西侧,以经营家具为主,兼营鸟、鱼市,是当时大连唯一的大型家具市场。然而毕竟选择有限,“结婚基本上还是自己买木料、请人来家里做家具。”陈华南说。立柜、高低柜、床、沙发、半圆形三角柜……做好的家具把胡玉英和陈华南的婚房打扮妥当。

  1989年动迁后,一家三口搬去了车家村64平方米的两室一厅。2003年后,从老虎滩到星海,直至现在的机场附近小区,他们已经换了几次房子,最大的房子面积130余平方米。

  在酒店举办的婚礼上,女儿换了4套婚纱礼服,喜糖也有了专门的包装……几大件的说法不复存在,电视机、电冰箱、洗衣机早已成为家庭常用电器。最近几年,胡玉英家里也新换了大屏幕液晶电视和双开门冰箱。曾出国留学的女儿,如今和女婿在上海工作。

  胡玉英的生活与外表一样时尚,不仅9年前就学会了开车,而且2013年已经发了第一条微信朋友圈,秀自拍、晒旅游,一直很活跃。

  我们现在不攒钱,每天晚上好几个菜,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。

  胡玉英笑起来眉宇间的神情亲切而活泼,似乎跨越了三十余载的岁月,与黑白照片上姑娘的笑颜合二为一。

  那年

  记忆

  本期照片

  

1963年,一居民家中,正在纳鞋底的两姐妹。

  自1963年2月起,全市掀起学习雷锋热潮,艰苦奋斗、爱国拥军成为风尚。

  

1989年,荣盛市场的海鲜摊。

  荣盛市场建于1980年,以经营干鲜海产品为主,销售额曾占据市内农贸市场水产品成交总额的一半以上。

  你知道那两个纳鞋底的孩子是谁吗?

  你知道当年荣盛市场卖海鲜的摊主是谁吗?

  如果你知道,请速与我们联系,几代大连人都想聆听你的故事。

  当事人,等你来!

Tips

  大连现代博物馆联系电话:0411-84801052、13390016311

  大连日报联系电话:0411-82561386、15541110233

  来源:大连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“大连文化眼”

  记者:周代红

  图片:李元

  编辑:苏昕

  责编:孟楠、海兰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继续浏览有关 大连旧家具市场在哪里 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