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dl008

人体家具漫画(人体家具是什么意思)

jdl008 室内家具 2024-08-02 28浏览 0

  展览:伏尔加河之声——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

  时间:2017-04-02 至 2017-05-07

  地点:中国美术馆19、20、21号厅

  俄罗斯油画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:忧郁、抒情和独特地灰色调。

  严寒地带容易贫瘠,天冷影响农耕经济。穷困容易产生独裁政权;物质匮乏,在社会分配中必定会被权贵占有,贫富差异巨大。艰辛的生活给俄罗斯民族文化留下浓重的忧郁情调,这个传统在文学、诗歌、音乐、绘画中都有印痕。俄罗斯又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,面对苦难自然会用抒情的方式排解郁闷。

  忧郁与抒情加上寒带阴冷的环境,多方汇聚在绘画中形成俄罗斯独特的灰色色调。

  梅氏创作紧随祖国的伤痛

  这几个特征在这次美术馆俄罗斯油画藏品展中都有反映。最引人注意的当属是绘画大师梅利尼科夫的四幅小画。

  我最初认识梅利尼科夫是他的一系列重大题材的巨作,《波罗的海军军人的誓言》《在和平的田野上》《觉醒,争取和平与独立》及《告别》等等,这些巨作统统都荣获大奖。如今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却是几幅很小的画作,觉得很新奇。大画家也画小画,并且画得很精致。

  

  《告别》梅利尼科夫(局部)

  人们常说画家的功夫在画外,是说画家并不能仅靠技巧成就事业,更主要的是自身的修养以及对社会的敏锐感悟,没有这些支撑,作品就缺乏深刻性。欣赏亦如此,我们看画只能获得表面形色刺激,对于形象与色彩的观赏一般人很难深入,只是体验美,没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又很难从形式构成中体验到节律美,更不会有强烈的心灵响应。如果对画家的经历有所了解:比如作品的创作环境,创作时画家的年龄,生活、婚姻状况等等那就不同了。画家在作品中处处留下环境与经历的印痕。人是适应环境的产物,艺术家不是从正面歌颂,就是从反面揭示,或者折射成幻象,它们都与社会有关。

  了解一下梅利尼科夫的创作历程与创作环境,就能够基本了解了本次展品的创作背景,他的中后期经历,参展的这些画家都经历了。

  梅利尼科夫经历了斯大林时代,经历了赫鲁晓夫时代,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时代;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社会巨大震荡,物质匮乏,生活窘迫等等,他创作了《耶稣受难的十字架》,用耶稣受难比喻人民在痛苦中煎熬。之后,年龄大了,步入晚年,他画小品多了,画少女多了,色调也明亮了。

  从他的经历来看,此人真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。他始终踩着时代脚步创作,在这个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规避风险,几乎所有重要作品还都获奖了,真是令人惊叹。

  在展览中我们看到梅利尼科夫的这些小品是八十岁左右时创作的。许多事他已悟透了,否极泰来,失望之极,转向希望,衰老逼近,渴望青春。他画唯美的裸体少女,既是对生命的渴望,也是对未来的希望。他在蓬勃的生命力中寻求再生,表现出一种蔑视衰败的勇气,用充满爱的激情去面对困境,表现出令人敬佩的不屈精神。

  深刻的艺术作品都会对社会性心理做出补偿。任何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许多问题一时解决不了,艺术就会通过想象以虚幻的形式给自己与大众以心理补偿,满足希望,弥补缺憾。

  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:“艺术有死的,也有鲜活的。活的,即使被埋藏在地底下,虽被破坏、被践踏,但只要有阳光和水分它就会重生,会被挖掘出来。因为它诞生于爱的真理中,诞生在追求完美中,诞生于善良和内心的毅力当中,所以它一定会在废墟中重生,用自己的美照亮人们的心灵。”

《梦》(局部)梅利尼科夫

  梅利尼科夫画了许多女性,他认为女人是完美的化身。他说:“我经常画女人体,因为迫切地想去塑造一些能够尽量表现我思想和感觉的东西。但我希望超越模特本身,努力去表现我从幼儿时起就扎根我心灵中的唯美情怀。我希望观众看到女人体的唯美,能够想到无论世界上有多少苦难,还是会有很多美好的东西。”正是带着这种对女性和对美的理解,梅利尼科夫创作了《晨》等一系列表现沉睡女人体的作品。

《梦》(局部)梅利尼科夫

  这次展出的《梦》即是这类作品的小型化,并且用《梦》直接表达希望的主题。他的作品《岛》也是类似的表达,是理想中的幻象,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天国。

梅利尼科夫《岛》

  

  美展中亚历山大.亚历大罗维奇.贝特罗《沉醉的格拉克拉》

  

  《母爱》亚历山大·亚历大罗维奇·贝特罗

  美展中亚历山大·亚历大罗维奇·贝特罗的《沉醉的格拉克拉》与《母爱》与梅利尼科夫的《晨》系列在主题上相似。梅利尼科夫用浪漫手法虚构式描绘,而贝特罗比较直接。当饱尝苦难后的人们会将希望寄托在繁衍与养育后代中。

  梅利尼科夫小型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俄罗斯风景。梅式风景不同于同时代的风景画家,他的风景不是自然现象的直接描绘,而是力求捕捉风景给予人心灵感应。画家特别重视对风景的再创造。对于梅利尼科夫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在自然界中找自己心灵的寄托,一种内心世界在景致中的回应,这种回应源于风景,又游离于风景之外,是独立的情感表达。这种表达在作品《夏天》中描绘树枝时尤为明显:笔触任性挥舞,有的枝与干没连接,是意接,其画法与中国画论相符。

  

  《夏天》梅利尼科夫

  比较详细地解读梅利尼科夫的创作背景,其实概括了本次俄罗斯绘画的一些共同特质:经过苦难后的人民,伤疤渐渐愈合,需要以更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,享受生活。他们懂得和平的可贵,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丽,更懂得享受平淡的美,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憧憬未来。

  懂得灰之美也就懂了油画

  俄罗斯的风景画多数都是灰调子,画家画灰调子是很难的,没有很深的色彩功底容易画灰了,只要灰调子作品很明亮,那么必定画家具有很高的色彩修养。卡彼切娃的《白天》是一幅灰调子作品,它响亮明快,对比关系相对而言比较单纯,基本色是含灰的深绿色树干与粉红墙两种,属红绿补色对比。

  

  《白天》卡彼切娃

  所谓的色彩修养在于对含灰色的理解、敏感与处理。

  彼得·季莫菲耶维奇·福明的《初春》与《田野》,维亚切斯拉夫·富朗采维奇·扎戈湼克的《毛毛雨后》与《深秋》,色彩比较丰富。这样的作品需要细品,各种颜色之间的过渡,每块颜色中都有丰富的冷暖変化,这些变化微妙,不注意就忽略了。当你体查到这些色彩的相互关系时会非常愉悦,经常还会脱离形象独立品味其中传递出的情绪与情感。

  

  《初春》彼得·季莫菲耶维奇·福明

  

  《田野》彼得·季莫菲耶维奇·福明

  

  维亚切斯拉夫·富朗采维奇·扎戈湼克《毛毛雨后》

  灰调子是俄罗斯的传统,近些年来俄罗斯画家开始突破这个“樊篱”,吸收西欧的养份,创作了一些色彩艳丽的色调。在这次的展品中谢尔盖·德米特里耶维奇·基奇科的静物《夕阳》,阿纳托利·帕夫洛维奇·列维京的《女孩》。它们都是以红绿补色对比组成的色调,对视觉冲击十分强烈。

  

  谢尔盖·德米特里耶维奇·基奇科的静物《夕阳》

  我们欣赏油画,色彩最惹人注目,在造型语言中它有直击心底的感染力。许多观众自认为对色彩有鉴赏力,而他们常常将以浓艳为标准。这个标准还停留在孩童阶段。我们用各种色块请小孩选择,小孩都喜欢大红大绿……不会选择含灰色,更不会选择灰色。

  对色彩的鉴赏力,不在艳色而是灰与含灰色,会欣赏灰及含灰色的人才可能懂色调。画家巧妙地将各色调制出含灰色,才使五颜六色能够组织成统一的色调,是灰与含灰色才使艳色绚丽夺目;是灰与含灰色才使各色合作交织成视觉交响,给观者美的享受。

  和谐的原理很简单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是多样统一的基础。绘画中的色调靠冷色中有暖色,暖色中有冷色;红中有绿,绿中有红;……不同颜色中有相同的成分,才有可能和谐。各色中相同的成分越多,和谐度越高;相同成分少,色彩对比强烈;相同的成分太少或使用不当,色调就会生涩不协调,颜色怯,显得脏。

  颜料中由黑演变至白,其中绝大部分是深浅不同的灰色,因此可用灰来概括中间色。色调中的相同成分就是灰,红色中加一点点绿,其色艳度下降,含灰了。灰的运用决定色调是否和谐,是否高级,是弱对比还是强对比,决定色调对人心理的感染力。

  阿纳托利·帕夫洛维奇·列维京的《女孩》背景的红色很响亮。响亮的原因是红色中有绿灰色。这个绿灰色可以在电脑PS拾色器中查找,所在的位置含灰量相当大。

  

  阿纳托利·帕夫洛维奇·列维京《女孩》

  色调基本上有两类:同类色色调与对比色色调。同类色色调是弱对比,对比色色调是强对比。

  蓝调子、红调子、灰调子、棕色调子等等都是同类色色调。尤里·维塔利耶维奇·卡留塔的《红色的肖像》,用红色“一统天下”,除了红色就是红润的皮肤色。这幅作品显然是红色色调。这个色调之妙在于深色中含绿灰,臂上的手表与戒指是含灰的深湖绿,这些不惹人注意的补色点缀才使色调明亮晃眼。欣赏油画进入这个层次才会其乐无穷。

  《红色的肖像》另一个特点是服装与背景红色相同,使人物肖像嵌入红色中,整体感极强,形象特别突出。人的轮廓虚掉了,欣赏者需要自己去“描绘”。这种虚实的处理方式使画面简洁,很有趣。

  

  尤里·维塔利耶维奇·卡留塔的《红色的肖像》局部

  安得烈·尼古拉耶维奇·斯克良里科的两幅作品《狩猎后》和《歌声》风格特点鲜明,非常惹人注目。作品最大特色也是虚。不同之处《红色的肖像》虚掉次要的,突出脸与手。这两幅作品是全虚,观者需要在作品中“找”形象。形象虚得几乎找不到,是造型艺术中典型的艺术谜语。在半抽象的作品中艺术谜语是常用手法,在写实作品中比较罕见。

  艺术谜语是艺术家有意将本来清晰的形象用各种手段隐蔽起来,不让观众一目了然。人有窥视本能,越不清晰越想辨识,当一个不清晰的形象被辨识清楚时,观众会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,这种辨识过程与猜谜语有相似之处。不同的是不仅仅有解惑的快乐,还会获得美的享受。

  

  安得烈·尼古拉耶维奇·斯克良里科《狩猎后》

  

  安得烈·尼古拉耶维奇·斯克良里科《歌声》

  艺术之妙不在清晰准确,而在虚无飘渺中。虚中无物是空虚,虚中有物又不能轻易了然,是艺术作品引人入胜的秘籍,也是与科学逻辑性阐述截然相反的地方。

  这次美展没有什么大幅作品,中小幅居多。其实艺术作品的价值不能以大小论处,质量与尺寸无关。卖画以尺计价属商业行为。西欧经典画作很多尺寸不大,很适合家居装饰悬挂。

  文并摄影/聂昌硕

文艺能超脱

评论是态度

北青艺评

往期精选

  总导演关正文谈《见字如面》:中国人并不比别的民族更浮躁

  “大英文物展”:这次试着用别人的眼光打量中国历史

  窦唯的新专辑有点听不懂?那就对了!

  从《一次别离》到《推销员》:脆弱的夫妻关系里藏着无数的戏剧可能

  我们的脱口秀为什么既不正确又很尴尬?

  歌舞伎导赏(3)日本的男旦为什么没被女演员取代?

  在法剧里,法国特工是这样干活儿的——

  父辈们的《八月》,有多少人哭昏在了影院

  如果小津安二郎是“阳”铃木清顺就是“阴”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继续浏览有关 人体家具漫画 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