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闻镜洋镇磨石村古驿道上有条古街,系古代莆(田)泉(州)漳(州)通往福州、京城必经之路。
古街上,至今留有众多文物古迹,还为村民们留下许多美好回忆。
磨石村现有村民500多户2300多人,全村90%以上的村民都姓黄。
村落中的黄氏宗祠内,除了金碧辉煌的构件,还保留着黄氏族人祖宗留下来的“黄氏家训”。
平时村里的黄氏族人经常用家训教育自己的子女,要求他们牢记祖先的教诲,堂堂正正清白做人,明明白白干净做事。
2000年,磨石村两委根据村情民意,制定出《村规民约》,主要内容就包括遵纪守法、文明礼貌、爱护环境、孝敬父母、家庭和睦、移风易俗等。
“黄氏家训”和《村规民约》相辅相成,为磨石村立德立心,培养村民们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,孕育出新世纪文明新风,做出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。
徜徉磨石村古街,许多曾经辉煌过的旧厝老屋,已经成为废墟。
特别是一栋栋明清年代风格的“红砖楼”,也逐渐消失在荒草丛中,留下一堵堵“红色记忆”,俨然在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
古街的道路,现今是水泥铺就。这种平坦整洁的路面,适宜住户村民和过往游客行走,也便利现代化交通工具出行。
古街的小巷中,记者看到几口颇具特色的水井。
依那形制,据当地村民称,这是“宋井”。记得利桥街被市政府立碑保护的那口古井吧,它的井栏就是用不规则石板块砌就的。
磨石村古街上的水井井栏,就是用不规则石板块围成的,现在虽然废弃不用,其水质依旧丰盈清澈。
黄先生
当年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不再。以前清晨和傍晚,水井旁边尽是打水的、浣衣的、洗地瓜的村民,闹热着呢。自从通了自来水,村民们就远离那曾经可亲可爱的古井。
沧桑古厝与美女形成鲜明对比
磨石村 穿越古街
在磨石村中街,黄先生指着那些老旧的木板房告诉记者,这条200多米长的古街,以前有布店、药店、饭店、米铺等,繁华着呢。“它是通往福州、京城必经之路,它要服务着南来北往的旅客。”黄先生感慨万千。
在一处低矮的木板房中,记者意外发现“新大陆”
在昏暗的房间内,竟然还有木工师傅在打造“龙椅”(一种安放神像雕龙刻凤的座椅)。制作红木家具和“龙椅”,一向是莆田籍能工巧匠的专利。记者想当然打听师傅是莆田哪里的人士。
岂料师傅告诉记者,他是磨石村古街上居民。
1954年出生的李桂仁,在磨石村古街上已经从事木工事业45年了。
磨石村鼎鼎有名的壶山寺中的“龙椅”,就是李桂仁的作品。
磨石村古街上居然有传承制作红木家具的工匠,这是值得庆幸的。
行进至磨石村北头,
一座色彩艳丽的建筑物扑进眼帘,
那是壶山寺。
据了解,磨石村古为壶山境,据《壶山寺简介》碑记载:壶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系壶峰四世壶山公创建,寺僧10余众。晨钟暮鼓,香火鼎盛。道光七年(1827年)重修,历百余年后倒塌成为废墟。逢盛世,2001年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黄姓族人率亲朋好友慷慨解囊,按照原址重建,方得恢复寺宇本来面目。
这是民间信仰的力量,
也是村民们抢救保护文物做出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。
文/图 郭成辉
█ 福清侨乡报社新媒体部
转载请注明:凯越户外家具 » 室内家具 » 福州红木家具(福州红木家具一条街在哪里)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